红色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— 以陕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为例
鲁昕童
(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, 陕西 西安 710065)
摘 要 : 红色之旅 , 发展之途 。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, 是助力乡村经济 文化 生态各 领域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。革命老区流传着革命的火种和优良传统 , 可以利用老区资源优势融合发展红色 旅游 ,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, 涵养家国情怀 , 助力革命老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。 中国革命历史源于乡村 , 乡村承 载着中国革命文化 , 如何将其有效激活 , 以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, 具有深刻的实践和探索意义。
关键词 : 红色旅游 ; 乡村振兴 ; 革命老区
中图分类号 : F592 ; F323 文献标识码 : A 文章编号 : 1005 —6432 (2024) 27 —0071 —04
DOI : 10. 13939/j. cnki. zgsc. 2024. 27. 018
1 引言
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 , 以 深化爱国 、集体 、社会主义教育 、助力民族复兴为重 点 , 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传统 , 充分利用红色资 源 ,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, 加强培 育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[1] 。2021 年 , 陕西省政府颁 布了 《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若干措施》 ( 以 下简称 《办法》) [2] , 明确了创建革命老区公共文化 服务发展高质量示范区的目标 , 《 办法》 明确了新时 期支持老区振兴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, 推动红 色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。充分盘活乡村各类资源要 素 , 促进资源整合 , 激活要素配置 , 全面实现乡村振 兴 。红色旅游资源在陕北革命老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 景 , 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机融合 , 既能满足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愿望 , 又能富裕乡村、 造福农民。
2 红色旅游资源在陕北革命老区的基本情况
陕北地区覆盖陕西北部榆林市 、延安市等地 , 是 中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 。它的地势是从西北向上逐 渐下降 , 东南向上逐渐下降 。黄土高原已形成黄土 塬 、梁 、峁 、沟 、塬等基本地貌类型 , 因河沟的侵蚀 而得名 。陕甘宁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 产党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[3] , 这里既是党中央和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落脚点 , 又是全民族共同抗战 的出发地 ,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 。伟大的 毛泽东思想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, 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 就孕育在这里 。老区人民舍生忘死 , 鞠躬尽瘁 , 为民族的解放 、建立新中国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。 2●1 红色革命文化积淀厚重
陕北革命老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仅存的几个革命 根据地之一 , 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陕甘 、陕北两 个革命根据地合并而成的 。1935 年 10 月 , 中央红军 到达陕北 。其组成部分包括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两支 部队 。从时间上看 , 陕北老区经历了长达 22 年的发 展历程 , 有陕甘革命根据地 , 也有后来建立的陕甘宁 革命根据地 。陕北老区既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抗 日前 线 、迈向新时代的重要见证地 , 又保留了丰厚的红色 文化资源 , 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革命 根据地和政权的光辉历史 。红色文化为革命 、建设和 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, 也一直激励着陕西 儿女奋勇向前 。现如今 , 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的伟大征程中 , 倡导红色革命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 意义。
2●2 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禀赋
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, 独具特色 , 既有旧址型 的又有纪念型的 , 既有遗迹型的又有遗产型的 。旅游 景点有瓦窑堡会议旧址 、小河会议旧址 、延安革命纪 念馆 、马栏革命纪念馆 、胜利山等 , 陕西省文旅部门 统计数据显示 , 陕北地区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组织 遗址 991 处 , 纪念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活动的场 所450 处 , 重要革命领导人故居 318 处 , 烈士陵园 126 座 (其中无名烈士墓数座) 。陕西省共有 1485 个 县 (市) 辖乡 ( 镇) , 其中 858 个为老区乡 ( 镇) , 占总数的 57. 8% ; 老区面积达到 11. 35 万平方千米 , 占全省面积的 55. 1% ; 人口为 889. 5 万人 , 占全省总 人口的 26. 15% [4] 。
2●3 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
近年来 , 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支 持力度 ,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, 扶持红色旅游产业 发展 。其中包括财政资金扶持 、税费减免 、宣传推介 等 , 为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红色旅游市场提供 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。另外 , 年轻一代民族自豪感特别 强 , 追求和喜爱红色风情小镇 、红色主题线路 、红色 文化体验 , 对传统红色景点 、红色遗址有浓厚兴趣。 红色旅游市场的“ 吸客 ” 力度不断加大 。游客在游 览红色景区的同时 , 还可以对革命历史进行深入的探 索 , 对新时期革命斗争 、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认 识得到拓展 。以榆林 、延安两市为例 , 根据 2021 年 陕西省的数据 , 2021 年年底 , 榆林市全年共接待国 内外游客 3001. 87 万人次 , 延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 游客 3582. 3 万人次。
3 陕北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难题
3●1 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不平衡
陕北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, 红色旅 游经典地区的核心区空间分散 , 空间关联性差异较 大 [5] , 延安地区是革命的圣地 ,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, 景区分布密集 , 多集中在市区 。其他红色旅游景点区 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。红色旅游景区网络总体呈现出 “ 南冷北热”、碎片化 、分散的特点 。景区之间缺乏 直接的联系 , 点与点之间联系程度较低 。名气较高、 发展较好的景区无法带动附近区域以及相对滞后的景 区发展 , 区域联通性较差。
3●2 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滞后
通过卫星地图的搜索和比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分布 来看 , 红色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乡村地区 , 吸引外来 投资吸引力小 , 这就导致景区区域内配套设施不够完 善 , 例如景区内部交通 、停车便利度不高 , 路标指示 信息 、公共卫生间 、垃圾桶的数量等不够充分 。景区 整体设计布局合理性 、游客服务中心接待能力 、对景 区红色资源的保护程度较差。
3●3 红色旅游景点宣传模式单—
通过对老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整理发现 , 红色景区 主要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带有教育目的的宣传导向 为主 , 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 、纪念馆 、展 览馆等 , 以文字描述和听解说的形式吸引游客 , 游客 全程跟随讲解员讲解的节奏 , 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较低 , 大大降低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兴趣和评价 。另 外 , 宣传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 , 大多数青少年学 生群体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、洛川会议旧址等 , 对其 他类型的旅游团体较为忽视。
3●4 红色旅游景点专业人才匮乏
游客体验不佳的原因之一是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人 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不高 。这可能与服务人员年 龄偏大 、文化程度不高 、语言不标准有关 , 也与专业 培训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[6] 。景区服务人员以周边人 员为主 , 以临时服务签约人员居多 。他们缺乏系统的 培训和深入的了解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, 对当地从业 人员的吸引力有限 。服务人员流动率高 、文化层次不 够 、经验不足等问题 , 都将给景区带来管理和培训上 的困难。
3●5 红色旅游景点行业整合力度不够
红色旅游景点多在乡村 , 红色旅游与生态 、特色 作物 、特色养殖 、非遗产品等其他产业融合程度不 高 , 周边当地群众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情普遍较 低 。比如 , 一位游客喜欢陕北特色农产品 , 但由于农 产品旅游的特殊性 , 加之当地居民不使用农产品加工 技术 , 导致农产品销售受限 , 红色旅游并不支持产业 集群发展[7] 。另外 , 景区周边农庄 、水上乐园等旅游 项目同质化严重且结构单一 。他们的经营方式是全国 “ 通用 ” 的 , 旧址类 、纪念馆类中基本相同的红色文 化衍生品很少与当地特色结合 , 产品相对单一 , 在旅 游区域销售价格相对较高的红色衍生品更是吸引不了 参观者。
4 乡村振兴视角下陕北革命老区开发红色资源 的对策建议
4●1 坚持协调发展 , 提升综合效能效益
红色旅游资源在革命老区的分布范围广 , 因此 , 要整合点到线 、线到面 、跨区域 、跨领域的资源 , 促 进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均衡协调发展 。推动革命老区加 强合作 , 探讨共同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, 联合举办 一批红色旅游相关活动 ,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共享和流 量互助[8] 。
一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 , 从系统性 、整体性的角 度出发 , 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某地红色旅游路线 , 从全 区域的旅游整体路线出发。
二是推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新功能的 “ 红色旅 游 + ”。发展“ 红 +绿 ”“ 红 +古 ” 等创新业态 , 提 供“ 融合平台”, 逐步形成一批新业态 、新模式的核 心增长点 , 推出“ 红 +绿 ”“ 红 +古 ” 等创新业态 , 将红色旅游与特色旅游 、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 、民族 风情与地理风光相结合 , 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人文体 验 、 自然景观相结合。
三是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 , 合理规划旅游 路线 , 以“ 突出核心 —发展特点 —相互补充 ” 为核心思想 。如红色体验之旅 , 路线为延安市黄龙县→ 白 马滩镇石门村 ( 石门峡拓展漂流) → 白马滩镇神玉 村 (印象讫崂) 。
4●2 坚持配套规划 , 完善基础设施
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竞争力和 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, 一是红色旅游景区根据政策进行 项目申报 , 积极争取红色旅游项目专项资金等 。提高 老区红色旅游的服务水平 , 对红色旅游景区及周边环 境进行整治 。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, 加强 红色遗址等建筑设施的合理开发 。二是提升景区公共 服务基础设施完善度 。红色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布局合 理畅通 , 按照红色文化性质划分 , 分类确定红色景区 位置 。将各区域不同类型的资源串联在一起 , 缩短游 客的旅途时间 , 提升游客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。三是注 重景区内部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体验场景和氛围的营 造 , 把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体验与氛围营造得更加突 出 。合理利用当地老物件将其作为具有景区特色的指 向标 , 每个指向标根据其独特的革命文化内涵赋予不 同的意义。
4●3 坚持多维度宣传 , 提升红色旅游影响
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, 保护红色旅游资源 , 强化 “ 原汁原味”, 以“ 新活力 ”“振兴 ”红色资源。
第一 , 增强区域合作 ,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地区相 互取长补短 , 并结合红色资源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旅 游亮点 。如以“ 非遗走亲 ” 为主题 , 将陕北地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, 通过新媒体 、宣传片等渠 道发布到相关平台上 , 带动周边区域发展。
第二 , 利用媒介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优势 , 并 利用 VR、AR、MR等前沿技术 , 打造场景式体验模 型 , 增强红色产业的体验感和沉浸感 , 将游客转化为 叙事对象讲述革命的故事 、英雄的故事 , 深入挖掘故 事背后的人文精神 , 满足游客需求 。努力用生动的方 式讲好红色故事 。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 , 通过秧 歌 、唢呐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 , 特别设计了展现这片 秀美地域风土人情的“ 陕北风情 ” 文艺演出 。在呈 现延安悠久岁月和深厚陕北文化底蕴的同时 , 全方 位 、多角度地展现了延安魅力 、陕北魅力和红色历史 评书魅力 。创新演绎红色文化模式 , 提升游客体验感 和获得感 , 增强红色旅游景区吸引力 , 为老区产业发 展注入更澎湃的动力。
第三 , 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, 通过举办征文比 赛 、摄影大赛等方式吸引用户 , 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创 新型转化 、创造性发展 。走出一条崭新 、独特的发展 道路—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系列衍生产品。
第四 , 要立足新媒体 , 传播红色文化基因和时代最强音 , 打造好利用老区专属官方微信 、微博公众服 务平台 , 开辟红色文化资源专题专栏 , 选取既能体现 陕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, 又富有历史底蕴的选题 , 提 升红色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核。
4●4 坚持人才培养 , 提升服务质量
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、 专业技能欠缺 、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等问题 , 需要进 行针对性 、专业性的培训 。制定符合村民意愿和发展 方向的培训计划 , 增强村民对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认 同感。
第一 , 借助党校和专家资源 , 策划了详细的培训 计划 , 邀请大专院校和专业红色研究机构的专家 , 对 基地的人文历史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, 使培训更加生动 活泼 , 寓教于乐。
第二 , 强化员工职业素养 , 在保障农村富余劳动 力有就业渠道的同时 , 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, 推动农 村红色景区发展。
第三 , 鼓励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其他旅游接待 服务 , 积极发展演艺 、零售等红色文化旅游服务业 , 增强“ 文旅兴村 ” 过程中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 感 。例如 ,“ 红色 + ” 以红色文化为驱动力 , 提供多 元化 、沉浸式的乡村生活体验 。当地人可以结合红色 景区附近当地红色旅游的特点 , 创作主题剪纸作品、 泥塑等 。还可举办陕西红色典故展示节和有奖竞猜比 赛 , 打造区域红色乡村旅游生活方式 , 推动乡村 振兴。
4●5 坚持产业融合 , 保护生态环境
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。乡村红色 旅游特 色 产 业 的 发 展 是 农 民 重 要 的 致 富 渠 道 之 一 [9] 。红色旅游将以乡村振兴战略所倡导的 “ 产业 兴乡 ” 为目标 , 在促进手工业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 时 , 通过开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, 促进农村农业、 旅游 、文化等革命老区产业的发展 , 促进当地服务 业的繁荣。
第一 , 政府统筹调整 , 实现产业深度融合 , 构建 多功能 、多维度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 。政府鼓励 农民参与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, 利用土地 、资金 、劳动 力 、技术和产品等要素使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将 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得到强化 。完善发展利益共赢机 制 , 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, 促 进农村群众参与到红色旅游产业中来 。稳步发展红色 旅游产业 , 促增收促致富 。例如 , 体验美味的当地美 食 、享受宁静的当地娱乐 、欣赏生态田园风光 、体验 当地优质住宿 、收集当地特产等 , 增强游客的参 与感。第二 , 根据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延安梁家岭枣 园革命根据地梁家河等乡村旅游发展 , 以种植 、养 殖 、果业 、旅游为产业发展板块 , 深挖红色文化内 涵 ,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产业 。同时 , 该村实施生态 环境治理 , 创造优美宜居环境 , 引导村民树立家风和 正直民风 , 创建文明村庄同时成立了曲艺馆 , 成为名 副其实的“ 最美乡村”。 目前 , 仅梁家河旅游景区就 已帮助百余户贫困户脱贫 , 带动上千人就业 。贫困户 年人均增收 2 万多元 , 真正做到了就业在家门口 , 致 富在家门口 [10] 。不断创新文化宣传方式 , 不断完善 资源配置 ,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展示 , 发展 特色文化产业 , 开展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 , 打造红色 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。
5 结语
“ 民亦劳作 , 方能小康 ”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 , 我们没有止步不前 , 党继续团结带领人民 群众 , 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前进 。在新的历史道路上 ,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是总的战略目标 ,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 提 。把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, 对广大农村的 发展起到由内而外的重塑作用 , 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 和精神基础 。陕北地区作为陕西省红色革命根据地 , 老区发展潜力巨大 , 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 作用 , 善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契合 点 , 讲好红色故事 , 坚持以红色文化聚民心 、聚力 量 , 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, 使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 振兴的要素 , 要把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 合贯穿始终 。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 , 推动乡村文化整体发展 。文章从多维度 、深层次 、全方位研究推动 陕北革命老区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, 进一步推动 革命老区发展。
参考文献:
[1] 王欲然 . 习近平: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—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[EB/OL] . (2022 — 10 —16) [2022 — 10 —25] . http : //jhsjk. pEoplE.cn/articlE/32551583.
[2] 习近平 .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 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[J]. 求是 , 2021 (19) : 5 —8.
[3] 韩旭芳 . 红色文化助推陕北老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[D] . 西安: 长安大学 , 2020.
[4] 陈小锋 , 钟霞 .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 究—基于革命老区延安的实地调查 [J] . 乡村论丛 , 2023 (3) : 69 —76.
[5] 姚文琦 , 赵景龙 . 陕西革命旧址现状和展示利用分析研 究 [J].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, 2022 (1) : 1 — 11.
[6] 桂峰兰 . 文旅融合视域下整合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助力乡 村振兴 [J]. 农业经济 , 2023 (5) : 137 — 139.
[7] 用活用好各类红色资源带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[J] . 乡 村振兴 , 2022 (2) : 22 —23.
[8] 彭千千 .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— 以湖南农村地区为例 [J]. 山西农经 , 2023 (14) : 104 — 106.
[9] 李云静 .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研究— 以蓝田县 葛牌镇为例 [J]. 智慧农业导刊 , 2024 (9) : 184 — 187.
[10] 魏伟 , 刘坤 , 段承甫 , 等 . 杨家沟革命旧址: 用好红色 资源“ 活教材 ” [N] . 陕西日报 , 2024 —04 —25 (2) .
[作者简介] 鲁昕童 (2000—) , 女 , 汉族 , 陕西西安人 , 西 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, 在读研究生 , 研究方向: 中国近现 代史。